【五年巡礼】基础医学院:凝心聚力谋发展 担当作为谱新篇
发布人:侯东晓  发布时间:2022-12-22   浏览次数:84

自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基础医学院认真落实学校总体工作部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名大学和博士学位立项单位建设为抓手,抓党建促发展,科学谋划、协同推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水平,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思想政治工作基础

基础医学院党委坚持围绕“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严格落实校党政各项工作部署和安排,强化理论武装,不断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以实际行动营造党建和事业发展双融双创的工作新局面。

强化工作统筹谋划。制定并严格落实党政联席会、党委会议事规则。每周固定召开党政工作沟通会,党委会定期听取教学、科研和人才等工作进展情况,努力把党建与事业发展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确保工作月月有调度、件件有落实,形成了党政合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为学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执行保障。

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学院党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努力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目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做到了全覆盖,学院党委班子和所属各支部书记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先后获批校级“样板支部”、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各2项,医学寄生虫学党支部被推荐申报全省高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研究出台“一支部一特色”党建活动实施方案,凝练形成9个活动内容,有效提升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学院1人获评“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人分获“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和“安徽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近五年发展7名高知分子入党。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抓好常规党建工作的同时,学院党委积极开展党建工作研究,凝练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先后申报并获批校级党建课题4项,发表党建论文4篇。注重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指导获批省级思政建设示范中心和芜湖市科普教育基地各1项,“无言之师有语且语重心长——医学生第一课”视频被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遗体捐献接受站公益教育项目获国家和安徽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制作系列微党课视频。党员教师创作的《三德孝诚爱  沐浴廉洁风》作品获教育部廉洁文化作品竞赛表演艺术类作品精品奖。学院分工会被学校推荐为“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分工会主席被推荐为“女职工工作先进个人”。

抓好学科建设,持续提升科研工作水平

五年来,基础医学院通过优化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学科团队建设、紧跟区域发展趋势、拓展校企合作等方式,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推动学院科研成果迈上新台阶。

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经过两轮校级重点(一流)学科的建设,各方面指标均取得较好发展,已建成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基础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组织申报获批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获批省重点学科1个、校重点学科4个、校级科学研究机构3个,1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成基础医学院科研实验共享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近五年共获批国自然项目9项,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一类论文200余篇(其中Sci15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

加强学术沟通交流。近五年共举办学术讲座20余场,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10余次,承办第10届全国断层影像解剖学研讨会暨第24届全国断层影像解剖学及其临床应用学习班和安徽省免疫学会2022年度免疫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研讨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与深圳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学院现有的蛇毒蛇伤研究所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蛇毒专业研究机构之一,其研究成果分别荣获2017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2019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奖。近五年来与企业签约横向课题6项,经费100余万元。2022年成功获批芜湖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

强化队伍建设,努力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基础医学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多措并举,在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升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数量,积极打造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优和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团队。近五年共引进博士15人、四类人才1人,在职教师考取博士7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教师数41人。自2017年机构调整以来,基础医学院专职教授人数重回两位数,每个学科(教研室)都有了专职教授,其中80后教授有4人,由于新晋教授年龄的优势,这种可喜的局面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另外,现有专职教师中博士比例由2018年的20%提升至38%,高级职称比例由30%跃升至61%,教职工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3岁下降到40岁,青年教师已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基础医学院坚持以学生培养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探索课程思政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新途径,提升教学软硬件设施,努力提升育人水平。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通过完善教学工作基本制度,积极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工作,深入挖掘医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断提升教学工作质量。一方面,坚持所有课程严格遵循新教师试讲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学院领导和督导组听课看课等制度,推动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学院开设的《人体结构与功能》和《基础医学案例(CBL)》整合课程,得到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临床专业认证专家的高度评价,为我校顺利通过认证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依托项目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学院先后获批学校首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省级规划教材3门,校级一流课程4项。基础医学院获评2020年校级课程思政工作优秀单位,获批省级线上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教学团队1个,1人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分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微赛区)一、二等奖。

以项目建设为途径,打造高水平教学软硬件条件。基础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学校多年投入和学院不懈努力,现已建成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各1项,建成1个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开放实验室、6个5G无线互动实验室、6个信息化集成化机能实验室、1个人体机能学实验室和2个虚拟解剖学实验室。改造7个局解实验室和2个系解实验室通风系统以及老旧的标本库。相比2018年以前,基础医学院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已步入国内一流行列。

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要以树人为本,树人要以立德为先。多年来,基础医学院不断探索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工作途径,注重“五育并举”,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为社会培养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医务工作者。

注重言传身教,涵养学生学术规范。学院充分挖掘各类思想政治资源,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建设”“师德师风”等专题培训,引导教师以身作则,教育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注重科学精神养成,倾心培育“白菜心”。学院坚持科研育人理念,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投身科研一线。以高层次人才为领军人,先后成立了“精准医学北斗科研小组”“转化医学实验室”“新起点科研小组”等品牌科研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开展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2018年以来,先后指导400余名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4篇;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项目等144项,其中国家级44项;指导大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30项,其中国家级5项。

加强人文素养培育,涵养锻造“医者魂”。学院党委积极落实学校文化荣校战略,注重专业课程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组织开展“我与实验动物的故事”原创诗歌大赛、形态学绘图作品大赛、解剖学绘图作品大赛以及制作遗体捐献漫画,将专业知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艺术熏陶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有“艺术”的医学人才。先后荣获全国医学生解剖绘图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七届高校廉洁教育活动公益广告作品表演艺术类精品项目、安徽省中华经典诵读三等奖、全国首届形态学科普美文比赛三等奖等。

组织社会实践锻炼,弘扬传承“人间爱”。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注青年在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基础医学院党委积极协调联动红十字会、医院、社会等多方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医学精神和社会温度。例如,医学寄生虫学党支部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芜湖爱心天使协会主办的“保护母亲河 美丽中国梦”公益活动,入户进行血吸虫病知识宣讲。依托人体解剖学实验实训中心成立的皖南医学院接受站,经过多年的发展,极大缓解了我校实验教学标本不足的问题,同时每年还组织皖医红十字会学生志愿者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安全知识宣讲、社区义诊、遗体捐献推广等工作,其指导的皖医红十字会学生分会被评为全省优秀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申报的“传‘人间大爱’之美  感‘无言良师’之恩”公益教育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皖医遗体捐献接受站获批芜湖市科普教育基地,相关公益活动被《中国青年报》、安徽先锋报、中安教育网、《大江晚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为提升学校美誉度做出了应有贡献,彰显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展望未来,基础医学院将继续做好顶层谋划,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抓好学院各项工作,带领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为党和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为美好安徽建设和皖医大学梦贡献力量。

 (卞显洋/文、图   马旭明、侯东晓/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