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五年】人才培养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时间:2022-12-16 阅读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自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以评估认证为抓手,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培育质量文化为保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医教协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稳人才培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五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积极探索“大思政”育人机制,制定并实施《中共皖南医学院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南医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项目计划》,发布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台账,统筹学校各方面力量和各类育人元素,构建“十个育人”思政工作体系。学校获批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项目17项。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建成马克思主义学院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学校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哲学社会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获批国家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获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安徽省大学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演讲比赛特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我心中的思政课”优秀奖,指导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荣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开展以课程思政、“五育并举”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案、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设计大赛、教学基本功、微课、示范公开课等提高教师育人能力。遗体捐献接受站公益教育项目获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高校思政网络教育名师特支计划1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4门、省级思政能力建设项目17项、省级质量工程课程思政项目31项。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办学格局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争取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各层次在校生办学规模稳定在2.5万人左右,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600余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6000余人。

构建以医为主、医学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学校获批安徽省首个“医工”交叉学科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新增6个本科招生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12个专业获批在省内第一批次招生。研究生教育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护理学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建成课程中心,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项,建设省级一流课程37门。获批省级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79项,其中重大21项、重点50项。

推进“新医科”建设,依托优势专业,推动“医工”、“医理”等交叉学科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升级改造为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12个专业首次进入安徽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以审核评估、专业认证、专业综合评估促专业建设,完成19个专业省级本科专业综合评估。201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获批安徽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六年)。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持续推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医教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获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推进跨校、校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中科大一附院共建“医学联合卓越班”、与马鞍山市疾控中心共建“公共卫生人才联合卓越班”,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等。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

充分发挥临床资源的教学作用,建成临床教学智慧医教中心,开展示范课医教协同育人。打造医教协同智慧教学新形态,获批教育部“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全面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线上教学平台使用课程全覆盖。改造升级医学影像学实验中心、麻醉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等7个教学实验实训中心。

拓展校外优质教学资源,新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基地)、实习医院(基地)等120余所,临床学院教学班从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逐步拓展到医学影像学和预防医学。持续推进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入驻安徽省继续教育在线和园区,积极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实施教学评价改革,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以201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成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实现评估工作管、办、评分离。

以考试评价改革为抓手,构建“教”和“学”新业态,2020年开始参加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临床医学专业水平测试,现已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全覆盖,以水平测试推动临床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训水平的提升。建立试题库,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推动题库系统在日常教学形成性评价及期末终结性评价中的全面使用;依托题库系统,推动无纸化考试工作。建立网络阅卷系统,推进网络阅卷工作,基本实现学院全覆盖。实现校内阅卷过程的信息化、试卷保管的电子化、规范化。

探索构建全过程-分阶段-多维度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开展学校、家长及用人单位等利益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模块,利用现代化评价方法与技术开展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 

开展五育并举改革,推动“三全育人”提质增效

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五育并举”与“三全育人”有机融合。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德育的育人地位;坚持以智为本,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坚持以体为重,探索构建以公共体育课程为基础、以体育俱乐部为依托、以日常锻炼和体育竞赛为抓手的“大体育、全过程、一体化”的体育育人新模式;坚持以美为贵,整合校内外美育教育资源,探索“课程教学、文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坚持以劳为基,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校涌现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获得者等一批典型人物。获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79项,获全国大学生解剖学绘图比赛特等奖1项,获文艺、体育类比赛省部级以上奖项110余项。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1000项,其中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批项目数在国内医药类地方院校中位列第4;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于省第一方阵,年均就业率为97%左右。2项教研成果获批安徽省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深化体育俱乐部制改革被教育部评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回眸过去的五年,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一路前行、砥砺奋进的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办学目标定位,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本为本着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奋斗!

(教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