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五年】基础建设篇:立足“服务育人” 夯实基础建设 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强基固本
时间:2022-12-25 阅读次数:

校园基础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五大发展导向,践行服务育人理念,将校园基础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抓手,统筹整合各类办学资源,不断强化办学支撑条件,持续改善校园空间品质,切实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全力打造乐学乐居的平安校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坚持“三步走”,优化资源利用与管理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是学校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五年来,学校资产管理工作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坚持“统筹资源规划、规范资源管理、提升工作效率”三步走,抓重点、补短板、提效益,为高质量发展打牢根基。

明确资源定位,加强整合利用。校区办学力量“小而散”、资源利用不科学一直是学校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五年来,学校理清银湖校区、赭麓校区和原夏瀛学校土地房屋资源综合利用思路,形成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方案,明确赭麓校区和银湖校区功能定位,确定文昌西路15号地块建设产学研创中心、银湖校区建设二附院分院的发展用途。完成滨江校区和赭麓校区约28.72万平方米、价值5.2亿元的在建工程转固工作,标志着历时十余年的新校区建设工作圆满结束。

积极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体系。强化工作流程的刚性约束,推进规章制度完善,不断树牢“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的意识,先后修订出台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处置办法和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各类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完善依规管理、有序管理的学校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学校获“2021年度安徽省高校招标采购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摸清资产底数,提升工作效率。不定期开展资产盘点清查,查清查实学校“家底”,清扫历史遗留问题,完成15个校办企业注销工作。建成并投入使用资产管理系统、房产管理系统、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平台,构建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对资产采购、配置、使用、处置等实行从“入口”到“出口”的各环节动态管理,实现数据信息充分共享和合理共用。

展现 “四个新”,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在提升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学校以“满足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各校区的校园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坚持空间环境与软件功能并重,持续筹措和投入资金,夯实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主校区办学条件实现新提升。滨江校区作为学校主校区,濒临长江,环境优美。为更好打造现代化、高品质的教学实验环境,满足学校研究生、青年教师、高层次引进人才的住宿需求,2017年以来,学校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完善办学硬件条件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在滨江校区陆续建成4号实验楼、8号研究生公寓和11号学生公寓;依次完成临床医学实验实训中心改造、4号实验楼临床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3号实验楼护理学实验实训中心改造、滨江校区田径场篮球场塑胶和灯光照明改造等70余项招标维修改造项目。

老校区环境改造焕发新光彩。为解决老校区建筑老化、设施陈旧、生活不便、办学条件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学校明确了“侧重内涵质量建设”的改造思路,保留老校区底蕴和特色,以师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赭麓校区的内外环境,对年代较久远的建筑物外立面进行维修出新,对其他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进行加固改造。陆续完成原行政楼维修加固、南北教学楼加固改造、运动场及道路修缮、4号学生公寓修缮、5号学生公寓修缮、图书馆修缮、校友之家装修、4号教学实验楼南1-5层护理学实验实训中心改造、1号学生公寓改造等工作,极大改善了赭麓校区师生员工的教学、实验、生活条件。

资源充分利用激发办学新活力。学校对文昌西路15号地块(原夏瀛学校地块)进行改建,陆续完成室外基础设施修缮、电力增容改接、学生公寓和教学楼改建工作,有效拓展了办学资源。同时,以“共享、开放、智慧、绿色”为理念,在文昌西路15号地块建设产学研创中心,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项目估算总投资约3.3亿元,该项目通过安徽省教育厅立项备案,现已完成项目工程勘察、规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审查等,计划年底开工建设。

图书馆服务教研增添新动能。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馆藏文献数量逐年增加,目前馆藏文献达159.11万册,包含纸质图95.467万册、电子图书93万册,馆藏数量相比2017年增长45%。拥有21个中外文数据库,并部分建立镜像站点,形成以医药卫生为主,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补的馆藏文献体系,2021年全年论文下载量相比2017年增长近3倍。同时学校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进程,已实现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号、RFID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服务,构建藏、借、阅、查一体化的全开放式服务模式。

着眼于“书香皖医”建设,进一步拓宽阅读空间,提升阅读环境质量,学校建成赭麓校区图书馆、滨江校区图书馆第六借阅室并投入使用,完成滨江校区图书馆五楼阅读空间改造、各借阅室和自修室门禁升级,基础设施的改善优化了阅读环境,增强了读者的学习体验感。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和资源利用培训,开展读书月及读者服务宣传月活动,2021年设立信息咨询部,进一步提升学科服务能力。

加快“两化”建设,推进后勤管理升级

五年来,后勤管理强化服务育人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造高品质育人阵地,提升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

拓宽“数字化”运用,初步实现信息化服务育人体系。注重运用先进技术,积极推进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后勤服务和保障等方面的应用,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走路”。充分利用易班、今日校园APP等线上软件平台,及时发布校园生活服务信息;建立后勤投诉建议平台,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学生服务工作;聚焦“舌尖上的民生”,持续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有力保障了食品安全和服务监督。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简化办公程序,达到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双重功效。2017年12月,学校获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完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五年来,学校对后勤服务相关管理文件进行修订和完善,累计完成24项制度的建立和修订,完善机构职能配置,不断强化后勤部门的协调和服务职能,健全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包括校园物业、食堂餐饮、超市服务、浴室管理、快递管理、多媒体维护、空调维修等在内的后勤保障服务,均通过招标方式引进了优质社会服务企业,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标准化、规范化,师生满意度较高。积极参与安徽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相关工作,我校被评为“2018-2019年度优秀会员单位”。

织牢“网”筑牢“墙”,全力建设平安校园

教育为本,安全为重。学校树牢“师生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宗旨,坚持以师生为主体,筑就平安校园的铜墙铁壁。

织牢“安全网”,推动校园“大安全”工作体系建设。五年来,学校完成了校园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校园车辆道闸系统软硬件升级、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目前学校具有高清摄像功能的摄像机1357个,做到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有效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技防力量。建成滨江校区消防监控主机更换联网、防火门及消防水箱更换和校园消防设施设备检测维修、赭麓校区学生宿舍独立式无线烟感报警系统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提高消防“四个能力”。建成滨江、赭麓校区警务站,由弋江公安分局配备国保、派出所民警各1人,为校园安定提供坚强保障。制定实施安全稳定大排查大整治大防控专项行动方案、实验室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学校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筑牢“防护墙”,稳妥有序落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疫情当前,学校统筹推进校园安全防范和疫情防控工作,以平安可控的校园安全环境服务于全省疫情防控大局。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全校“一盘棋”工作格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各项疫情防控决策部署,自疫情发生以来,召开、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98场次,制定(修订)《皖南医学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处置预案》《皖南医学院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等相关文件,及时发布各项疫情防控工作通知、提醒等,加强政策和舆论宣传,做好师生教育引导工作。

落实落细工作举措。制定和落实开学和放假工作方案、师生生活服务保障方案,统筹做好老生返校和新生报到。做好重点人员排查和健康管理工作,精准掌握师生健康状况和所在地信息。有序推进师生疫苗接种,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储备防疫物资,做好多病共防、人物同防。加强校门出入管理,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毒工作,落实防控措施。在全校师生理解支持下,多方统筹调动社会企业资源,做好特殊时期的师生服务保障,在上海静默管理期间学校组织将150余名在沪实习学生接回,学校平稳有序渡过了两次属地静默管理和封校管理阶段,截止2022年12月国家“新十条”出台前,学校在近三年的疫情防控中实现校内师生“零感染”。当下,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面对防控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坚决扛起新阶段疫情防控责任,持续守护好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学校正处在向更高目标攀升的重要转折点和战略机遇期,我们将继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持以服务师生为本,紧密围绕学校“五大发展战略”,以“办学条件实现新的更大改善”为目标,夯实工作基础,健全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意识,为奋力谱写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后勤管理处/供稿)